龍?zhí)端挛挥趶垑]鄉(xiāng)岳社村東南的龍?zhí)逗訓(xùn)|。因寺附近有一面積約60平方米左右的龍?zhí)抖妹。以寺院大殿結(jié)構(gòu)造型特點,可推斷為金代所建,F(xiàn)存大雄殿、天王殿、東陪殿、僧房等17間。另有土窯7孔,總占地面積3畝多。院內(nèi)石碑多塊,碑面風(fēng)化,字跡模糊。其中一塊上面有“天和元年”(公元566)字樣,是否為創(chuàng)建年代,尚不能確認。據(jù)傳,原來這里有龍王廟,后改建為佛寺,寺院外西面和北面各有僧塔一座,一為“曉崗云公和尚塔”,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(公元1842年)。寺南有柏林瀑布,風(fēng)光宜人。龍?zhí)端掠兴拇笃婢盀槿朔Q道:一曰“百里龍井”。為一直徑兩米左右的石井,難測深淺,傳說與百里外的伊河相通,每遇伊河漲水,此泉必有泥沙涌出,因而得名。二曰“千年臥佛”,龍井上行二十余米,便可見溪澗右側(cè)石幔上顯出一個臥佛的形象,坦胸露腹,素面朝天,頭部微微墊起,左腿盤于右腿之上,顯得自然而安詳,渾然天成,傳說是禪宗祖師達摩的形象。三曰“鼓飛龍……[詳細]